文章列表

首页上页12345...8下页尾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中心组学习 >> 正文

学工部、团委党支部党员廖迎春2019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

2019年05月22日 17:16   廖迎春   


在上周的处级干部培训班上,省委党校刘国华教授提到:在座的同志知道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得非常好。现实当中,不见得每个党员干部同志都能准确回答。学校党委年初把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2019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及时的和必要的,对于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初心和使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始终如一。在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多维度来理解和把握这个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及意义。

第一,从历史维度来看

从中国现代史维度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征程。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从此,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其后,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进行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就是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强起来”是时代最强音。“强”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这要求我们摒弃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夙夜在公,日夜兼程,闻鸡起舞,做好扒几层皮、出几身汗、掉几斤肉的思想准备,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

从世界现代史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为人类进步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世界谋大同,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自然延伸。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再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我们党秉持“内外兼修、兼济天下”的情怀,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摆脱贫穷、压迫、恐惧,走向富强、民主、自由、幸福。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追求单一模式,而是寻求人类和平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人类的持久和平、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梦和世界梦是相通的,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二,从目标和价值维度来看

从终极目标上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既是理想也是信念。我们不能离开基本信念而孤立地谈论理想及其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统一的,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既是一种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过程,也是一种信念的追求,即遵循和实践共产主义信念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当下,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才能经受住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考验;才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才能不断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价值诉求上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政治要求和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工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三,实践维度

实践是人们成功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从实践维度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的新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进行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实践创造,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深入,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伟大斗争的实践,敢于亮剑;勇于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应对新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创造性实践,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谈两点思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体现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之全方位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能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原点,是高校安身立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等学校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动摇,必须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不动摇。

现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人才为国之元气,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展、获得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人才培养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如何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第一,培养一流人才,需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过去我们经常用“一桶水”和“一碗水”来形象比喻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储备与传授,这是对教师学识学养的要求,仍然要坚持;另一方面,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教育过程更像是用一团火点燃另一团火。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还要成为思想上的引路人。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传灯者”。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把师资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党委这些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荣誉体系、人才工程、绩效考核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新举措,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如何让教师真正回归育人初心,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很有必要,将育人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激励广大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形成以“教学为责、教学为乐、教学为荣”的文化,在全校上下形成重视教学学术、追求卓越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只有多花心思在教师身上,教师才能多花心思在学生身上。建议学校加强多方位师资培训,从政治与人文关怀、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科交叉创新四个方面提升教师育人育才能力。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落地,在教师、教材、课程、课堂等多个方向同时发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每个教师都自觉承担好“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三基地一窗口是学校开放办学的新举措,是战略性发展布局,如何发挥基地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是大有可为的。

第二,培养一流人才,需要构建一流服务保障体系。

一流人才的培养,服务是保障。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会失去一流的人才。学校更多是从师生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深切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根本需求,凸显师生主体地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优化服务流程,积极营造主动服务、精细服务的管理服务氛围,切实加强师生的服务保障。学校党委提出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非常好,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管理理念的转变,更需要智慧校园的支持。目前信息化建设远远跟不上学校的快速发展。建议从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多让信息跑路。只有一流的服务保障体系才能促使一流人才热爱母校、感恩母校、回报母校。

上一条:纪委办/监察处、审计处党支部党员蒋小定2019年第四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以“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指导审计工作,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条:规划基建处与招投标处党支部党员阳志成2019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