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首页上页12345...8下页尾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中心组学习 >> 正文

国际学院与国际交流处党支部党员屈顺林2019年第四次中心组学习点评稿:弘扬传统文化,切实发挥文化自信在当代大学中的引领作用

2019年06月04日 17:09   国际学院 屈顺林   


一、坚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验总结和核心体现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

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满怀信心、坚定前行,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这都是伟大的。2014年10月、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可以把握时代脉搏

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这都与我党一直坚持四个自信密不可分。

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地域、肤色等先天因素,也不在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后天因素,而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中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意义的思想元素,要努力加以保护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强调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多重责任。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丰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立足新时代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本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命题和观念,在现代性的观照下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使之注入新的时代性内容,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观念因素或失去社会基础的旧观念,进行适当的批判改造,使之转化为对现代社会有用的新观念,从而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的重要职责。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自身也面临着大学文化创新的时代课题和艰巨使命。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价值追求、办学目标、精神气质,与自身历史传承、学科专业、校园环境等有着直接和内在的关联。但大学作为社会的知识殿堂和精神高地,其文化建设应与整个社会文化形成积极联动互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当代我国大学文化创新,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学文化奠定坚实根基。在具体路径上,应坚持系统广泛的教育引导与日用而不觉的实践养成相结合。要坚持系统广泛的教育引导。通过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大学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相关学科优势,打造一批学科平台、科研团队、精品课程,为大学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尤其是在相关教育中,既要突出知识教育与素养提升,更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富有人文情怀、秉持终极关怀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特点,它既内化为大学自身的精神气度,又外化为师生的所言所行,无论大学文化如何创新,这都是大学文化在创新中不可移易的根本,同时也是大学文化创新追求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真、求美、求善的理念俯仰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责任担当,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都需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实践养成。

上一条:保卫处党支部党员吴莎莉2019年第五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下一条:纪委办/监察处、审计处党支部党员蒋小定2019年第四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以“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指导审计工作,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