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党支部学习 >> 正文

机关党委2018年11月份主题党日学习资料

2018年12月11日 16: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教育大会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10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克强在会上讲话。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同时,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

  李克强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李克强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关于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

湘教发〔201813

各高等院校,各市州、县市区教育(体)局、扶贫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脱贫攻坚,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以贫困地区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以深入对接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为基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突破口,以强化校、企、村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为纽带,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到2020年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目标任务。完善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班子,形成定期与贫困县、乡、村对接扶贫工作的机制;实施精准帮扶。立足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挥高校学科、人才、科技、校友等综合优势,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提升;推进就学脱贫。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提高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深造和就业机会;打造湖南高校扶贫特色品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与脱贫攻坚现实需求深度对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统揽,合力攻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高校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完善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形成校地合作紧密、优势资源互补、扶贫成效倍增的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格局。

坚持发挥优势,服务全局。坚持立足高校学科专业特长、人才智力专长,不断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参与贫困地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拓展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领域和能力。

坚持扶智先行,重在造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就学一个、脱贫一家”工程,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服务贫困家庭脱贫就业贡献力。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区位特点等因素,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组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力量,调配优质资源、实施精准帮扶,避免贪大求全、吊高胃口。力求通过一户、一村、一业等点上突破,为面上整体脱贫打好基础。

 二、切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四)实施就学脱贫工程。实施“就学一个、脱贫一家”工程,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三类专项招生计划占全省一本招生计划比例不低于8%。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覆盖全省所有贫困县,招生计划增加到1000人以上。扩大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绿色通道”招生规模,初步按照500人的规模编制年度招生计划。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单招计划单列,定向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推广“芙蓉月嫂”培训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优质培训资源面向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脱贫能力。配合省扶贫办、人社厅等有关部门每年完成约9.1万名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五)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招募100名左右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经费保障由相关高校安排,参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标准执行。深入组织开展青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主动注册为“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和扶贫服务。

(六)做好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综合运用奖、助、贷等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校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力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方向,将其纳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帮助。校内助研岗位应积极优先吸纳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积极推动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加强就业帮扶,多途径推荐指导就业,努力争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毕业生首次就业率接近或达到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深化校校结对帮扶。做好本科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支持省属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分别与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邵阳学院、怀化学院、湘南学院、湖南医药学院对口支援。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工作,遴选优质高职院校,按照“一对一”原则,帮助每所中职学校重点建好1-2个专业,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发挥校校结对帮扶辐射效应,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鼓励高校在受援县设立教育实践基地、优质生源招生基地,开展教师培训、远程教学,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八)加快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优化贫困地区高等学校布局,加快推进怀化、永州等地新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根据片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培育和支持建设一批服务、支撑当地优势传统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贫困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在项目建设、经费支持上予以倾斜。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在本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助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九)加强科技帮扶。加强涉农高校科技服务“三农”平台建设,支持高等学校与贫困地区骨干企业深化合作,建设一批切实服务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省级高校校企联合开发中心。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定期举办科技培训、上门指导、科技咨询活动,进行良种良法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职业农民培训等科技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从果蔬种植、水产养殖、林下养殖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持。鼓励农户采用新模式、使用新装备,并提供长期技术指导。

(十)建立扶贫基地。各高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结合贫困地区区域特色,在贫困地区建立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文旅创客空间等扶贫基地。高校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依托扶贫示范基地长期驻村开展工作,打通高校扶贫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基地试点建设经费由各校承担,鼓励高校引导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方式在贫困地区建设示范基地。

(十一)推广“以购代捐”。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集中的优势,推动全省高校与贫困县全面对接,通过“点对点”对接供应、“面对面”联合采购、“一体化”平台规模运作等形式,在质量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加大高校面向贫困县采购农产品的比重,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县农产品,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户稳定增收,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到2020年,在有条件的贫困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使贫困地区农产品成为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搭建校县供需信息发布和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完善农产品仓储、检测、物流等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实现“以购代捐”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网络化。支持贫困地区产出符合高校需求的“优质优价”产品,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积极服务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十二)深化校地帮扶合作。不断拓展高校与贫困地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与广度,探索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发挥高校扶贫示范作用,重点围绕贫困村自然禀赋发掘、特色文化传承、特殊困难攻关等方面,突出人才智力要素、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资源的引领示范作用。抓实定点驻村帮扶任务,确保贫困村高质量脱贫摘帽。

(十三)主动服务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发挥高校医学专业及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配合卫生部门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培训医务人员,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类本专科学生。加强贫困地区地方病、传染病科研攻关,加强源头控制,提升疾病防治水平。

(十四)积极助推文明乡风建设。深入开展“情牵脱贫攻坚”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志愿服务组织、校友会等多方力量深入农村,系统开展“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文艺下乡活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行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行动等系列活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孝老、敬老、赡老和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共建文明乡风。鼓励高校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赴农村开展教育实习、专业实践等活动。

(十五)引导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青年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充分利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大赛、学术沙龙等多种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着眼乡村振兴的远大前景,思考创新创业蓝图。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制度,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五、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增强“四个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保障,以更高的标准和更精准的投入服务全省脱贫攻坚。贫困地区教育部门、扶贫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主动对接高校做好对口扶贫工作。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牵头建立高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完善配套措施和办法。

(十七)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经费支持,各高校要设立服务扶贫工作专项经费,细化教师、学生驻村帮扶工作补助标准,保障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省教育厅、省扶贫办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高校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政策激励,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骨干教师在贫困地区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对表现优异的高校和个人,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将予以表彰奖励。

(十八)设立有关智库。高校要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城乡规划、民居设计、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社会安全治理等领域,提供决策咨询、专题研究、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智力帮扶,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脱贫攻坚决策提供常态化咨询,为贫困地区技术攻关、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建设23家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智库,加强脱贫攻坚成果交流共享。加快脱贫攻坚成果转化推广,打造湖南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品牌。

(十九)严明工作纪律。要注重工作实效,力戒搞形式、走过场、玩花样。严禁借服务之名增加基层负担,严禁利用校地帮扶合作项目套取骗取浪费国家项目资金,严禁违规使用服务扶贫工作专项经费。开展脱贫攻坚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综合运用联合督查、调度督查、回访复查等方式,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工作重视不够、帮扶举措不实、群众评价不高等问题严肃处理。

(二十)强化舆论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我省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校报校刊、校园网站、官方公众号要积极开设专栏,策划宣传主题,开展系列深度报道,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发挥好专业学会、学生会、校友会链接纽带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脱贫工作。建立省、校扶贫工作报告发布制度,积极宣传教育扶贫工作成果。

(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65日)

 

上一条:校党委副书记阳小华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下一条:机关党委2018年10月份主题党日学习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