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丰富内涵,其源于党性、成于历史、归于宗旨,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
1、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初心”一词源自于佛经 《华严经》,意为起初心怀的承诺与信念。它包含着真诚与进取的精神品格,时刻提醒人们牢记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征程,只有始终坚持,才能得以实现。一个政党的初心即为立党时的最初承诺和誓言,体现在每一位党员的誓言和行动当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不息。所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怀着一颗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本着这一初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顽强不屈的艰苦奋斗,赢得了亿万民心,凝聚起了无坚不摧的力量。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许多显赫一时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败,而中国共产党饱经风霜依然保持蓬勃朝气,历经坎坷依然得到人民拥护,使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核心之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2、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始终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3、始终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到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对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永葆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弘扬党的优秀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其中“回归初心”即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以内涵式发展为基本路径,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支撑为根本任务。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做到统一共识、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伟大梦想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汇聚专家力量,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研究,不断强化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他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肩负着为党培养人的重要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讲服从、听指挥,把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个人理想和工作同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更好的基础支撑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其改革和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发挥的作用潜力巨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应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智库和人才资源、创新动力。
2015年10月开始,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以“双一流”建设为鲜明特征、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的新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新使命。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先进科技和新思想新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3、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未来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作为引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高校作为知识、思想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在创新发现、知识探索、思想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髙等教育向社会输送的是髙层次智能型人才,对青年一代的观念塑造、个性熏陶、治国理政等理念的普及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影响力及发挥的效用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于办学治校全过程,立足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全面规划好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就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家国情怀、天下意识、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现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要按照学校确定的“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建立起南华大学的价值体系,指标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大力地营造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价值理念和浓厚氛围;要围绕“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指标、学科建设的指标、创新能力建设的指标,作为评价和督促我们工作的标准,让广大的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从思想上深刻认同“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理念,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六条要求”“八个统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服务社会、开放办学。高等教育求实创新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应该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协作,把科技研究成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执政方向相结合,把大学的使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相结合,发挥高等教育知识特长与优势,为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固化“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长沙创新研究院、东莞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对外窗口打造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水平创新成果研发与转化的基地、实践教学与就业的基地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努力把学校自身蕴含的资源优势、创新能力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3、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是一个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理育人就是指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把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对被管理者、管理者自身以及其他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比如行政管理干部制定并严格执行好每一项规章制度,有效引导、协调和规范好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学校管理的职能是使学校内部各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转,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为学校培养出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