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28日,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党支部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了五月份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重要文件和理论知识,并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了线上的学习和讨论。
一、线下学习
5月25日上午,支部书记田英同志主持了线下学习,带领全体党员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了陈宝生同志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文,田英同志提出要重点学习文章中的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二是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三是深化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四是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学习了《两会前夕,总书记外出考察传递鲜明信号》,田英同志提出要注意总书记给的三个信号,一是时不我待,必须打赢打好脱贫硬仗;二是长远之计,增强战略定力;三是
迈向高质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学习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田英同志认为要根据文件要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坚持预防为主;二要落实“四早”措施;三要突出重点环节;四要强化支撑保障。
二、线上学习
5月25日-28日,支部在学习强国APP群里发布五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学习资料和讨论话题。话题为:党支部围绕“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开展讨论,支部全体党员结合学习与思考,发表了个人见解。
在田英书记的带领下,全体党员继续自学学习资料,并就讨论话题发表观点。
支部书记田英同志提出,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水平,坚定不移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二是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三是推动教育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规范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深化对外开放;四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学科领军作用,构建高质量教学科研团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副处长袁中华同志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此次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本鲜活的教材,通过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西方国家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无情的一面。作为当代教师,要把这个生动的例子,带到课堂中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副处长刘江同志提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二是要改革理论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课堂教学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让学生能有效参与的思考与探索活动,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实践课程的质量,加强实践性课程各环节的检查和考核,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适应、联系密切、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内容,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章求才同志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贵在创新。第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的竞争;第二,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改革创新;第三,高等教育要在学科、院系、学术和研究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打破陈规、锐意创新;第四,要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引领学科领域创新。
张赛斌同志认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到高校就是建设好一流的师资队伍,提供优质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建立动态专业调整专业机制,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服务社会,建设强大的中国。
李庆同志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强化高校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邓钦文同志认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教育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对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例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是一个新命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甚至还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多思考,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做到最好!
周娟同志认为,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揭示了教育本质和规律。一是要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校人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通过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而做到以改革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陈凤姣同志认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教师经由职前培养、终身专业训练,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是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成熟教师并实现可持续专业发展的过程。
李江同志认为,以人才强校的战略思维来规划师资队伍的发展,在校、院、系各个层面上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没有人才观念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不仅仅学校领导要有人才观念,各院系领导更要有人才观念。在管理上,一定要形成高水平师资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同时在引进和培养上下大功夫,全方位做好服务和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潜能。
王丹慧同志认为,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教育改革,各尽其职,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周菊香同志认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现在各地都有扩招现象,扩招的同时,首先应该考虑好如何配置好优质旳师资队伍以及如何稳固这支队伍。
袁微微同志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对标一流,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教育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所以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着力打造一支在思想上有定力、人格上有魅力、学术上有功力、教学上有活力、实践上有能力的师资队伍。
谢珺同志认为,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自身思想政治站位;其次,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命线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融入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高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贺威姿同志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重视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二是高等教育要重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三是要完善软硬件设备,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四是要从德、智、体、美、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张淑芳同志认为,第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也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指明了航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速形成转变。第二,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强化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张莹同志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着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做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准入、招聘、交流和退出机制,科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广大教师的获得感与荣誉感。
熊国恺同志认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大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焕宝同志认为,深化教育改革根本动力,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树立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深化“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