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首页上页12345...8下页尾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中心组学习 >> 正文

教务部党支部党员廖新元2018年第十一次中心组学习发言稿: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2018年12月24日 16:04   廖新元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6月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会议强调,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我们知道,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87%是本科生,本科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向高层次看,没有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往高点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何谈国家创新,科技领先,实现中国梦。

教育部部长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那么,怎样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不少高校做出了有益探索。9月12日,在教育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5个试点省市,10个试点高校,50个试点院系。湖南省有4个院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这也是我校在全国教育大会后,在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的一个新的思路:加强“三全育人”,加强课程思政。

所谓“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具体来说:

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课程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我校获得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如何试点?如何抓两课?这是教务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强有力的举措:

1、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鼓励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积极开展集体教学攻关活动,进行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4、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加强对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党政领导干部、劳模先进群体、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

5、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

6、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

7、存在的问题:加大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力度力度(据了解,最后一位专任教师引进是5年前的事了,又面临几位老教师的退休)。

二、抓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我认为应当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1、“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这项工作中,学校教务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甚至是引领性的作用。教务部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应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放心课程的遴选、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应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2、“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强调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真正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主任或专业责任教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公开示范课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并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4、“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也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而且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并不局限于核类专业点。趁着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强调思政元素的具体体现。

5、“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从学生毕业标准出发来制订并实施教学方案和计划。

6、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思政宣传力度,让每位教师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改变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

复旦大学著名物理教授金晓峰认为,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

大连大学校长潘成胜教授对“课程思政”形象生动的比喻“‘思政’是‘盐’,课程是‘汤’,汤里不放盐必然淡而无味,又不能边喝汤边吃盐,盐一定要融入汤中还要适量,这就是通过巧妙设计使科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水乳交融,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上一条:招生就业处与校友办党支部党员彭新和2018年第十一次中心组学习点评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

下一条:组织部/党校、统战部、机关党委党支部党员刘富珉第十次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人才培养要注重提升美育素养和劳动精神

关闭